历史总是不断上演相似的戏码,但每次都有新的变化。英国商业与贸易大臣彼得·凯尔最近在北京谈判失败后,突然宣布制裁三家中国企业,这种做法让人想起19世纪列强惯用的武力威胁手段。
这位英国高官的中国之行颇具讽刺意味。他带着10亿英镑的贸易协议来谈判,结果没谈拢就翻脸制裁,这种反差充分暴露了英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认知偏差。如今英国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,却还在用老一套的强权思维处理国际关系。
从经济角度看,英国的做法实在不明智。目前中英年贸易额接近千亿英镑,中国在英投资超过200亿英镑,光是伦敦金融城就有40多家中资机构。更关键的是,英国12%的汽车零部件都依赖中国供应,国内通胀率居高不下,财政赤字都快突破GDP的6%了。拿区区10亿英镑当谈判条件,在中国面前根本不够看——要知道中美贸易规模可是以千亿美元计算的。
英国这种动不动就制裁的做法,活脱脱就是19世纪炮舰外交的现代翻版。当年他们用坚船利炮逼着清政府签不平等条约,现在又想用经济制裁来施压。这种把商业合作当成惩罚学生的傲慢态度,说明有些西方政客还没适应新时代的国际规则。
展开剩余59%中国方面的反应非常迅速且强硬。外交部在24小时内就明确表示要英方立即撤销制裁,否则将采取必要措施,坚决反对这种先扣帽子再谈判的霸道做法。
更可笑的是英国在使馆问题上的双标行为。中国驻伦敦的新使馆项目被英国地方议会以各种理由拖了四年,现在英国却要求中国痛快批准其在华扩建申请。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,跟170年前他们强求领事裁判权时如出一辙。不过现在中国有足够实力维护对等原则了,正如外交部所说:要讲对等,先管好你们议会里炒作'中国威胁'的闹剧。
英国对华政策反复无常,反映出这个老牌强国的心态失衡。从卡梅伦时期的黄金时代,到苏纳克宣称黄金时代结束,再到新政府一边说要访华一边又搞小动作,英国一直在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摇摆。这种纠结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既想从中国发展中分一杯羹,又放不下昔日帝国架子。
现实情况是,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。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即将突破9000亿美元,在亚太地区的本币结算比例已达35%。如果英国非要搞经济对抗,只会让自己被边缘化——中国完全可以在其他市场找到替代。比如中国进口藜麦的数量变化,已经直接影响到英国农民的投票意向,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联系比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。
现代国际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。中国一直愿意合作,但前提是对方必须丢掉冷战思维和殖民心态。如果英国新政府不能管好那些活在过去的官员,继续用施压代替对话,最终吃亏的只会是自己。毕竟在21世纪,早就不存在什么日不落帝国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-炒股平台杠杆-软件炒股杠杆-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